1998年的粮油食品市场走过了琳琅满目又困惑重重的一年。这一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擂起响鼓;这一年,从山西朔州假酒案开始的接二连三的食物中毒事件,震惊上下;食品卫生质量、食品业制假售假成为公众与媒体关注的最大焦点;这一年,从猪肉到冰淇淋价格一路喊降;从鸡蛋到大白菜都在感受市场无形之手的拨弄……在1998年岁末,举国清点改革开放20年的胜利成果,食品业从短缺到繁荣的巨变前所未有,有目共睹。在这同时,食品消费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已出现失衡,许多人感叹供给过剩生意难做,却不知道这都是浅层次的表现,隐藏着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它带给1999年的将是竞争和压力,是食品结构调整变动与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1998年留给1999年许多思考。
深化粮食流通领域体制改革在1998年年初启动。基本政策一是敞开收购。指国有粮食企业以保护价格常年随时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以确保农民利益,避免出现卖粮难;二是顺价销售,即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环节上要以不低于成本的价格卖出,目的在于不发生新的亏损挂帐;三是加大粮食收购市场监管力度。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工商部门对农村非法收购粮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粮源流向国有粮食部门,保证国有粮食部门实现垄断性收购。
粮改在1998年已初见成效。粮食顺价销售会使粮食在现有价格基础上有所涨幅,但不会暴涨,有关人士预测,1999年随着粮改的深入,国内粮食市场有望摆脱疲软之态,逐渐升温。
1998年酒类市场给1999年留下三大悬念:一、假白酒悲剧能否杜绝?1998年举国皆惊的山西朔州假酒惨案险些将白酒业推向深渊。随着紧急追查假酒流向,从南到北,人们谈酒色变,一时间白酒销售大跌,假酒投下的阴影到1998年下半年才慢慢散去。但白酒生产和经营是否就此就规范了呢?假酒从此销声匿迹了吗?像朔州文水县那些手工作坊式的小酒厂靠勾兑酒精制假赚钱的,都销声匿迹了吗?还没有谁能给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啤酒会不会再度爆炸?啤酒瓶爆炸导致的流血事件仍在1998年继续上演,被媒体屡屡曝光。对酒瓶的质量更换和使用期限,至今尚无国家标准规范,完全靠企业的自律,不少企业为了成本和利润,反复让酒瓶子超期服役或用酱油瓶子装酒,给我们的生活埋下隐患。这些不知何时会突然爆炸的“定时炸弹”已不动声色地同我们一起跨入了1999年,让我们在开怀畅饮之时总不免有些战战兢兢。
三、红酒还能“红”多久?从1996年兴起的葡萄酒热到1998年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张裕、长城、王朝等中国名牌葡萄酒已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由于葡萄酒行业新扩建项目还将逐步投入生产,而消费市场将从流行热回归理性消费阶段,有关人士预计到1999年以后我国葡萄酒将产量过剩。1999年全国200多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如何争夺有限的市场?不可避免的价格大战会使葡萄酒降价几何?市场竞争、大浪淘沙,会促使葡萄酒行业从质量到品种怎样发展?诸多悬念,有待1999年解开。
从西瓜到香蕉,1998年水果和蔬菜普遍价低。又大又长的香蕉,最低价以0.78元/500克批发;1997年卖到1.50元/500克的冬瓜,1998年只有0.20元—0.40元/500克,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显示,在需求旺盛的12月份,蔬菜价格比11月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997年同期价格,同比下降17%。
果菜低价走,乐了市民,愁了果农、菜农,而果农菜农的情绪将直接影响1999年的种植和果菜市场。
果菜为何便宜?丰收并非是全部原因。分析一些农副市场提供的价格对比统计不难发现一个问题,1997年价高的果菜,1998年都一落千丈,而1997年卖不动的产品,1998年变得身价倍增。物以稀为贵,种植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显然在随波逐流,一窝蜂地大帮哄,在有限的市场信息面前不能自主判断,使得产品忽多忽少,价格大起大落。同时,农副产品的批发商们缺乏对市场的总体把握和独到眼光,跟着别人跑,香蕉利大,就都卖香蕉,结果香蕉满街,谁都卖不上价,使整个市场疲软。其实,那些科技含量高的瓜果蔬菜依然走俏,京郊有的新品红富士苹果,饱满红润,个大味甜,尚在树上便被订购一空。因此,建立起农户与市场供求信息的快速反馈通道,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规律和需求种植农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和科技农业,已成为1999年农业的重要课题。
1998年初,来自台湾的中式快餐——永和豆浆店在京城火了一把,尽管永和豆浆从油条到豆浆都“价格不菲”,尽管“真永和”、“假永和”一番口舌之争令消费者无所适从,但永和豆浆还是一度令北京市民趋之若骛,永和豆浆大王信心十足地将店开到了双榆树麦当劳餐厅的旁边,中式快餐与洋快餐再度叫板,不宣而战。
有心人会记得,当年中国的荣华鸡对肯德基的一番挑战,如今,安定门附近,与肯德基比肩的荣华鸡已风光不再。那么永和豆浆与洋快餐之间,又是谁胜谁负呢?答案是难分胜负。
洋快餐在营养、口味方面的欠缺已屡遭人们的批评,但它的方便、快捷、卫生以及百变多端的吸引儿童的促销手段,仍使年轻人、儿童及他们的家长乐此不疲。中餐并非不能成为快餐,永和豆浆之外,还有马兰拉面、华天饮食、半亩园等都已取得不俗业绩,但中餐如何解决餐具的一次性即卫生消毒问题,始终是一个难题,在日益关注自身健康的今天,食品卫生已成为制约中餐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有一位永和豆浆店的老板认为,中餐永远做不到洋快餐的程度。麦当劳的汉堡可以在流水线上生产,而中餐讲究的是火候和风味,现代化生产则失去了中餐独有的味道和魅力。但是,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不断加快,餐饮业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的需求,中国人需要适合自己口味的中式快餐,这样一种市场需求还将在1999年成为餐饮业追逐的热点。营养、方便、干净令人拍手叫好的中式快餐何时能够出现,我们期待着1999年乃至下一个世纪。
21世纪人们应该吃什么?在世纪末成为食品业探讨的主题。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和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更加崇尚自然,关心健康,绿色食品应该是开启21世纪中国食品市场的金钥匙。
所谓绿色食品就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统称,它出自纯净、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以自然为本,国际上更是重视对绿色食品的开发。绿色食品普遍被人们看好。
绿色食品在1998年发展很快,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到1998年已有1200多种,在北京,绿色蔬菜已经以净菜的方式进入大型菜市场,贝贝胡萝卜、樱桃西红柿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绿色食品改变了人们头脑中传统的蔬菜观念。
但绿色食品市场目前还十分有限,绿色食品尚处于叫好不叫座的阶段,分析其原因,一是绿色食品价格普遍偏高,影响了人们对它的经常性消费,只作为节日尝鲜,偶尔为之。二是售卖绿色食品的地点相对分散,数量少,比如绿色蔬菜还没有深入到广大的连锁便民店和超市,只在少数的几家商店有售,市民购买不够方便。好在发展绿色食品已在国内风起云涌,不少大型农业企业已纷纷投资绿色食品领域,如中国蓝田集团就有10万亩国家指定“绿色食品”基地,包括蔬菜、水果、野莲藕基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绿色食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和市场的不断开拓,绿色食品必将逐步降低成本和价格而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食品消费的主导。
净菜在1998年的蔬菜市场十分醒目。大型菜市场所售的净菜已被普通市民所接受,1998年11月北京市商委号召国营商场开办早市,更使净菜增加了不少的销量。朝内菜市场专辟了一个蔬菜柜台,每天进菜70多个品种,每天早上3点多钟,蔬菜组的售货员便出发购菜,将菜运回店里便摘净、归整,然后出售。据了解,朝内菜市场每天蔬菜都卖得干干净净,销售收入逐月上涨。
净菜还以盒装的形式出现在各大超市和连锁店,盒装净菜在1998年已相当规范,包装盒上不仅有产品名称,还标有净含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净菜因为以干净、整齐而受到不愿被厨房拖累的年轻人的欢迎。但是究竟什么算是净菜,净菜要干净到什么程度,它的食品卫生质量有何要求,它应有多长的保质期和保鲜期,对于花高出市场普通菜的价格购买净菜的消费者,迫切需要了解这些。
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净菜无论卫生部门还是技术监督部门,目前尚没有制订相关标准,使这一领域尚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1998年的乳品市场是一个矛盾的市场。从乳品企业的发展状况看,我国现有600多个乳品厂,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连年递增,1997年全行业生产各种乳制品56.5万吨,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比上年提高11.6%;从人均鲜奶占有量看,我国每人不过7公斤,仅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117,微不足道,乳品业还应大力发展;但从市场反馈看,乳品生产已经供大于求,奶粉市场疲软,奶粉大量积压,液态奶也出现销售不畅的态势。
事实上,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尚处在培育阶段,中国人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将牛奶当做日常饮品。由于长期的饮食习惯,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牛奶不适应,出现腹泻、腹胀等生理反映,专家称之为乳糖不耐症,这类人群比例高达30%,加之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饮食营养认知水平的提高非一蹴而就,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增长应该是平缓的,一窝蜂地上马乳制品项目,只能是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杀得血光崩现,于乳品市场的培育无益,也有损蓬勃的乳制品工业的发展。也许明智的做法莫过于研究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乳制品,带动乳品消费,如三元今年开发出的低乳糖奶,就是为想喝又不敢喝牛奶的人特意准备的。同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1998年启动首届乳与乳制品宣传周之后,将在1999年再次大张旗鼓地宣传,提倡每人每天一杯牛奶,既提高国人身体素质,又扩大牛奶消费。